首页 > 广州 全职 > 职位详细
说明:

此信息由前程无忧(51JOB)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前程无忧(51JOB)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广州]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职位:博士后工作站进站博士
发布时间:2024-04-03
工作地点:广州
信息来源:前程无忧(51JOB)
职位类型:全职
职位描述
专业1:储能科学与工程
专业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福利:上市公司
职能类别:科研人员
一、招聘方向:
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储能科学与工程

二、基本条件
1、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已取得博士学位,且毕业不超过2年;或近期能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
2、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3、符合国家及学校招收博士后的其他条件。 公司简要介绍:
公司名称: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类型:上市公司
公司规模:1000-5000人
公司介绍:一、公司简介

    智光集团成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广州,2007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证券代码:002169)。
    作为一家在能源技术领域具有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拥有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智光节能环保有限公司、广东智光用电投资有限公司、杭州智光一创科技有限公司及广州智光自动化有限公司等30多家子公司。
    公司凭借在电力行业多年的经验积累,一直专注于电气智能化控制技术及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应用;致力于能源动力领域节能增效技术研究以及解决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和服务提供。同时公司积极开展新能源、分布式能源与传统能源相结合的技术研究和综合利用,构建了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的用电投资及服务。
    智光专注于能源技术领域,从事包括电机控制、电网控制、电力传输、能源利用和能量转换,电力自动化和信息化、节能服务、用电服务、综合能源服务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公司秉持“帮助客户安全、节约、舒适地使用能源”的经营理念,以综合能源技术发展为核心,以发展综合能源大服务为重点,以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资本运营为主要发展模式。
    2018年智光与阿里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共同构建国内***“基于大数据驱动的综合能源大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达成战略合作,智光致力于成为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型综合能源技术与服务提供商。


二、我们拥有

*宽广的业务领域
1 电网安全与控制领域
2 电机控制与节能领域
3 新能源及电能质量领域
4 电力信息化、自动化领域
5 能源咨询与技术服务
6 节能增效解决方案
7 用电服务与投资

*完备的研发试验能力
1 电气控制与电力节能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2 综合能源与节能环保试验基地
3 电机控制与节能技术研究试验室
4 电气控制装置性能检测试验室
5 电磁兼容试验室
6 特种变压器和电抗器研究试验室
7 软件系统仿真实验室
8 分布式能源与微网技术研究实验室

*强大、专业的研发团队
   由行业著名的资深专家和学者担任技术委员会委员,共同决策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成就智光技术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公司研究开发中心绝大部分拥有博士、硕士学位,依托其电力系统多年的工作背景和专业化知识,敏锐把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并已成为多个行业标准的起草者和参与者。
   公司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与国内多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建立了长期的科研与人才培养机制。

三、我们提供
    1 业界极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
    2 丰厚的年终奖金
    3 形式多样的奖励方案
    4 入职即购买5险一金
    5 公司提供50%就餐补贴、极具人性化的工作补贴以及环境舒适的员工公寓(带空调)
    6 形式多样的节日福利和生日会祝福
    7 入户广州
    8 享有国家规定各种法定假期
    9 多辆舒适空调大巴车每天免费接送,40分钟直达市区
    10 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双向式职业发展通道
    11 丰富的员工活动,团队建设、年会、旅游、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
    12 民主的、开放的管理模式,和谐的工作氛围

    目前公司正在快速发展,我们在积极寻找优秀的合作伙伴,欢迎志同道合的精英人才投递简历,我们将为您提供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人性化的福利体系以及多方位的综合发展平台。感谢您对智光的关注!

登录打开APP 查看全部

上一条:[广州]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下一条:[广州]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吴金川教授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