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信息由西北工业大学人才招聘网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西北工业大学人才招聘网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陕西江苏重庆浙江深圳]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职位:2025招聘博士后
发布时间:2025-07-10
工作地点:深圳 其它
信息来源:西北工业大学人才招聘网
职位类型:全职
职位描述
2025材料学院博士后招聘公告
2025年07月10日 16:31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2025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秉承“人才强院”理念,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博士后培养体系。现面向全球诚邀具有创新视野的青年英才加盟,依托学院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学科交叉优势,携手推进材料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双向突破,共谋发展,共铸辉煌。
一、申请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明确的科研方向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2.一般应为近三年毕业的博士生,统分博士后和企业博士后年龄不超过35周岁,与国家级工作站联合招收的企业博士后年龄可放宽至40岁。
3.统分博士后分为特别资助博士后和常规博士后。
特别资助博士后:年龄不超过32周岁,面向科研能力强、科研潜力大且学术水平高于学院助理教授水平的青年人才。
常规博士后:年龄不超过35周岁,面向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科研潜力且学术水平接近学院助理教授水平的青年人才。
二、发展支持及岗位待遇
1.发展支持:
(1)学校学院全方位支持青年人才申请博士后各类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和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香江学者计划等)、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A、B、C档,其中A档为“博新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面上项目)、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入选后可享受相应项目资助和科研等其他收入。
(2)统分博士后在站期间,达到准聘副教授及以上相应岗位标准,可申请预聘为学校准聘师资,获聘后纳入相应岗位管理并享受相应待遇。
(3)统分博士后在站期间,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学校翱翔博士后计划”等,学校设置通道可申请选留为学校准聘师资。
2. 薪酬待遇:
学校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缴纳五险一金。在站期间获批国家资助博士后支持计划与学校薪酬可叠加享受;入选“陕西省三秦博创人才支持项目”、“陕西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等资助与学校薪酬亦可叠加享受。
3. 平台支持:
西北工业大学,985、211、“双一流”。学院拥有凝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国-哈萨克斯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与创新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等3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平台。
4. 工作地点:
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交通便利。
学校江苏太仓长三角研究院、重庆科创中心、宁波研究院和深圳研究院同时招收企业博士后,可享受当地政策补贴,出站留当地工作者另可享受额外补贴和科研支持。
三、部分团队岗位需求
1.材料科学方向:
序号 合作导师姓名 研究方向 计划招收人数 合作导师邮箱
1 冯丽萍 新型功能涂层材料、新型能源及储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等相关材料的设计、制备、微结构分析和理论计算 1 lpfeng@
2 徐亚东 1.半导体探测晶体材料生长、缺陷调控2.半导体探测器制备与辐射探测机理、辐射探测与成像装备研制 1-2 xyd220@
3 查钢强 1.半导体核辐射探测蒙卡模拟、伽马/带电粒子/中子探测系统方案设计2.辐射剂量学(核医学内照射)研究 1 zha_gq@
4 高峰 电子功能陶瓷(压电陶瓷、热电陶瓷、微波介质陶瓷等)及元器件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 2 gaofeng@
5 刘永胜 陶瓷复合材料增材制造、航空航天用陶瓷复合材料、陶瓷复合材料激光加工 2-3 yongshengliu@
6 张程煜 1.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表征方法与技术2.超高温结构陶瓷/难熔金属及合金的蠕变性能与机理 1 cyzhang@
7 苏海军 定向凝固、增材制造、超高温陶瓷、高温合金 2 shjnpu@
8 陈强 1.从事电磁防护相关的薄膜、涂层、复合材料等研究方向2.涉及表面改性新方法、多尺度材料界面设计及合成、结构功能一体化以及材料服役可靠性评估 2 qiang.chen@
9 付前刚 复合材料、涂层材料、超高温陶瓷材料 1-2 fuqiangang@
10 侯向辉 复合材料、防冰材料与技术、涂层、高分子材料 2 houxianghui@
11 范晓丽 机器学习、二维材料摩擦润滑、计算材料学 1 xlfan@
12 曹腾飞 机器学习、数据库、先进润滑材料开发、铁电、压电薄膜材料性能表征与模拟解析 1 tengfei.cao@
13 史俊勤 材料跨尺度模拟、机器学习、摩擦学 1 junqin.shi@
14 罗贤 1.金属基复合材料、材料的组织结构调控与力学性能研究2.材料/零件制备加工过程的仿真计算 1 luoxian@
15 陈忠伟 1.航空耐热铝合金凝固及其加工研究2.超高纯金属靶材的区熔提纯研究3.核用难熔金属合金的增材制造技术研究4.金属合金组织微纳尺度电子显微表征与分析 1-2 chzw@
16 寇宏超 1.钛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成形技术2.材料智能设计与集成计算技术 1 hchkou@
17 杨文超 1.高温合金及其零件成形与修复2.增材制造先进铝合金开发与应用3.金属材料的微观组织表征技术4.金属结构材料成分设计与优化 2 wenchaoyang@
18 宋韶杰 1.金属相变与形变理论、2.高强钢组织性能调控 1 sjsong@
19 杨芳 超导材料制备及应用 2 yangfang@
2.材料加工方向:
序号 合作导师姓名 研究方向 计划招收人数 合作导师邮箱
1 李文亚 1.开展摩擦焊与冷喷涂固相增材制造技术研究2.焊接、喷涂工艺-组织-性能相关性3.相关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方向 2 liwy@
2 陈海燕 1.聚焦钎焊功能化钎缝精确构筑与裂纹自愈合机制2.探索界面调控与裂纹自修复新策略3.太空电子束钎焊原理与技术 2 hychen@
3 熊江涛 1.焊接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运动控制技术2.基于图像/视觉的焊缝识别与路径规划算法3.人机协作/柔性焊接系统的集成与智能化控制4.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在焊接自动化中的应用。 2 xiongjiangtao@
4 鹿旭飞、林鑫 1.大型复杂薄壁金属零件增材制造热-力预测仿真,包括高效形变模型开发与工业验证2.大尺寸难焊合金高质量智能增材制造技术,包括结构-工艺-组织-力学响应一体化智能优化平台创建及控制系统设计 2 xlu@
5 谭华 1.金属激光增材制造2.围绕多材料一体增材、高温钛合金增材、多光束复合增材方向 2 tanhua@
6 黄春杰 先进冷喷涂技术(涂层制备、增材制造和损伤修复)及其相关方向 1-2 huangc@
7 李恒 1.构件塑性成形制造过程的数字孪生技术2.形状记忆合金构件成形过程微观组织遗传演变与性能调控3.大型复杂构件构件智能热成形过程多尺度建模 2 liheng@
8 詹梅 1.先进塑性成形理论、技术与装备2.塑性成形多场耦合多尺度全过程建模与仿真 3 zhanmei@
9 孙志超 塑性成形技术 2 zcsun@
10 樊晓光 1.先进塑性成形理论、技术与装备2.塑性成形多场耦合多尺度全过程建模与仿真 2 fxg3200@
11 高鹏飞 1.先进塑性成形理论、技术与装备2.塑性成形多场耦合多尺度全过程建模与仿真 2 gaopengfei@
12 郑泽邦 1.先进塑性成形理论、技术与装备2.塑性成形多场耦合多尺度全过程建模与仿真 2 zebang.zheng@
13 赵张龙 变形高温合金成分-热变形工艺-组织性能调控 1 zlzhao@
14 杨艳慧 航空发动机粉末高温合金合金复杂构件等温塑性成形机制及其组织调控机理研究 1-2 yangyh@
15 曾卫东 1.难变形材料的组织性能调控、强韧化机制和失效机理2.织构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微观作用机制及宏观调技术3.材料的多尺度模拟及表征 2 zengwd@
16 马俊 1.基于数据驱动的材料塑性成形回弹建模与控制2.增材-等材-减材集成混合短流程制造过程建模3.轻合金材料低碳回收与再制造技术 2 jun.ma@
4.前沿交叉方向:
序号 合作导师姓名 研究方向 计划招收人数 合作导师邮箱
1 尚利 1.从事荧光纳米材料的生物分析应用研究2.涉及新型荧光纳米探针的设计、荧光可视化传感及疾病一体化诊疗应用 1-2 li.shang@
2 徐飞、王洪强 1.功能多孔高分子与碳材料设计2.面向快充与低温二次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开发、理论计算3.聚合物电解质分子设计与固态电池开发、电池失效行为与机制分析等 2 feixu@
3 李祯 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开发 2 lizhen@
4 谢科予 战略金属电化学提取与高纯化、电池回收、固态电池 3 kyxie@
5 董雷 1.二维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2.石墨烯基离子分离膜3.二维材料及功能膜的液相制备 2 donglei@
6 刘哲、王洪强 1.从事太阳能电池、锂/钠离子储能电池等应用研究2.涉及机器学习/人工小分子、聚合物、晶体的智能设计和高通量化学合成手段 2 zhe.liu@
7 陈睿豪、王洪强 1.面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钙钛矿材料研究方向,探索亚纳米材料添加剂调控钙钛矿材料与提升太阳能电池的研究2.涉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光伏组件开发 1 rhchen@;hongqiang.wang@
8 李炫华 催化(光热电均可)、光伏 3 lixh32@
9 王俊杰 1.氨能催化材料智能设计、精准制备与应用2.开展人工智能辅助的新型富电子催化材料设计和制备,并应用于氨合成、氨分解和氨氧化等关键氨能催化反应 2 wang.junjie@
10 刘立志 生物医用材料、药物递送、抗菌防污涂层、纳米医学 1 lizhi.liu@
11 张健 围绕乙炔开展光/电催化材料设计和器件开发 2 zhangjian@
12 张震 电催化(CO2还原、电解水、燃料电池等) 1 zhenzhang@
欢迎登录西北工业大学教师主页了解更多信息(te***.cn[点击查看])
四、应聘方式
申请时间:
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止。
申请方式:
请将个人简历(包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手机号、学习和工作经历、研究内容及成果)和相关证明材料发送至合作导师邮箱。邮件命名:应聘博士后-姓名-毕业院校。
联系方式:
学院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29-88460843
学院联系邮箱:yuan4@
地址: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材料学院公字楼335室
学校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学校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发起高校,是连续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重大贡献奖”的唯一高校。
学院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源于1938年7月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系,1956年西北工学院设立第四机械系,成为材料学院的主体。历经80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协同并进的学科发展格局,领军人才辈出,科研成果丰硕,为推动材料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坚持引育并重,打造人才高地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10余人,教授138人,副教授75人。其中,两院院士7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8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7人,高层次人才占比36%,建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13个,荣获国防创新团队奖1项。学院以构筑材料科技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目标,坚持“内培大人才、外引青字号”,通过“育情怀、筑平台、优政策、强配套”,持续改革人才“引育用”机制,不断完善优秀青年人才成长支撑体系。
科研实力雄厚,国防贡献突出
学院立足“四个面向”,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在陶瓷基复合材料、C/C复合材料、高温隐身材料、辐射探测材料、高强钛合金、高温合金、金属3D打印、反重力铸造、难变形材料锻造和数控弯管等40余项科研成果在百余种关键构件上获得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一、二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20余项,全国创新争先奖2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1项。学院拥有凝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国-哈萨克斯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3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十四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0余项,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其他国家级项目4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到款达16亿元,年度科研到款连续四年突破3亿元,教师人均年科研经费超过150万元。依托学科优势培育了鑫垚、铂力特、华秦、超晶等15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2家企业科创板上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用”发展模式。
学科特色鲜明,创新活力强劲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学科建设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前列,ARWU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连续4年全国第一,ESI学科排名进入前0.157‰。学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构建了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凝固技术、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金属增材制造、精确塑性成形等多个优势学科方向。近年来,发展了纳米能源材料、先进润滑密封材料、超导材料、材料基因工程、碳中和前沿科学与技术、绿色催化等新兴学科方向,并在江苏太仓成立清洁能源研究院、在重庆两江新区成立轻质高温高强结构材料及构件精确成形技术研究中心,交叉融合、宽强并蓄、多地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日益凸显。
立足全球视野,深化全面合作
学院坚持全球发展、开放包容,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大篇章,持续构建高水平对外教育和科技合作格局。积极承担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工程学院人才培养任务,并作为主力学科参与哈萨克斯坦联合办学项目,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贡献材料智慧。持续完善生本硕博多层次联合培养机制,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国索邦大学、新加坡国立、巴西国家纳米实验室等100多所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设有9个国家和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聘任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在内的30余位全球知名专家为学校荣誉学衔,其中3人荣获“国家友谊奖”、3人荣获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奖。
上一条: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