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信息由高校人才网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高校人才网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南昌]南昌大学
职位:2025招聘博士后
发布时间:2025-03-20
工作地点:其它
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
职位类型:全职
专业标签:物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生物科学 环境科学 食品工程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机械类 新闻传播 材料类 化工与制药 化学 物流管理与工程 马克思主义 植物生产 水产类 哲学 社会学 光学工程 水利类
职位描述
南昌大学2025年招聘博士后公告
共计18个岗位,招 若干人
租房补贴 生活补贴 社保 科研资金
基本信息
发布时间:2025-03-19
截止日期:详见正文
学历要求:博士研究生
公告详情
南昌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江西省一流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学校现有42个教学单位,13个学科门类、92个本科招生专业,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设有5所直属附属医院,共有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以食品科学为主)进入全球排名前0.293‰;食品学科在“US News全球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居第8位。2021年2月,《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办好南昌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
一、应聘条件
01招收学科
学校现有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力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生物学、哲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水利工程、基础医学、药学。未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学科,可依托相近学科流动站招收博士后。
02招收条件
1.取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特别优秀的年龄可放宽至38周岁)。
2.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科学态度、身体健康、能胜任岗位的工作要求。
4.目前已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申请者将予以优先考虑。
5.符合各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的相关要求并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薪酬待遇
学校博士后合同期限为2年或3年;
享受学校博士后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职业发展通道畅通。
1.学校提供15万元的基础年薪以及每月600元-1000元的租房补贴;设置“博士后奖学金”,分为A、B、C三个等级,分别给予每年6万、4万和3万元的现金资助,覆盖率不低于50%;依据《南昌大学优秀博士后评选办法》,学校为获评优秀博士后的人员提供5万元的一次性奖金;鼓励合作导师提供生活补贴2-3万元。
2.博士后在站期间可以独立以负责人身份申请各级科研项目。
3.符合条件的博士后可申请评定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
4.提供福利保障包括在职非事业编制人员相同的社会保险、参照学校教职工子女同等就学政策等。
5.博士后期满出站,符合学校进人条件的,可依据进人计划及相关要求申请留校。
6.依据《江西省博士后九条》精神,协助进站的全职理工科博士后申请日常经费资助每人20万元、其他全职博士后每人16万元的资助(补贴)以及其他资助、激励和配套奖励等。
7.若博士后资助政策有所调整,以最新的文件规定为准。
三、联系方式
博士后管理服务办公室
网址:rs***.cn[点击查看]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路999号行政楼333室
联系方式:徐老师 0791-83968560
邮箱:xuting@
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和联系方式
01、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物理与材料学院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所在学院。2022年元月,在学校新一轮学科调整背景下,由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原物理系融合建立。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天文学四个一级硕士点;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学科,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现有在校本科学生1486名,硕士、博士研究生1023名,目前已形成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风益教授为学术领军人、由包括60名教授在内的196名专任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优秀师资队伍。学院教学和科研场地超过3万平米,拥有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物理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国家级虚拟教研室、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唯一)和江西省二维功能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聚变能与信息控制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先进功能薄膜材料工程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重点教学科研平台。历年来,学院围绕学科发展前沿、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为牵引,开展原创性、前瞻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实现了“卡脖子”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并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其中“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获2015年度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研究方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微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3.联系方式:
负责人:张深根
联系人:曾蔷
电话:0791-83969553
邮箱:zqiang@
网址:sp***.cn[点击查看]
02、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南昌大学食品学院于2003获批准设立,拥有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产品生物高效转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加)联合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食品科学是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江西省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昌大学食品学科获评A,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食品学科又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23年11月,南昌大学农业科学学科(以食品为主)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39‰!形成了一支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特聘教授、 国家级青年学者、 国家级人才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导师队伍,共有博导62人,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55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3.9亿元;授权发明专利230项,发表学术论文1800篇,其中SCI二区以上论文134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30余项,2014年至今,每年均获省级科技成果奖励一等奖至少1项。
2.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化学与食品分析、食品营养与安全、食物(含生物质)资源开发与利用、食品加工与保藏、营养与食品卫生。
3.联系方式:
负责人:殷军艺
联系人:姚豪 颖叶
电话:0791-83969526 ?
邮箱:spxy@
网址:sf***.cn[点击查看]
03、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于2010年,其相应的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获批于2000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江西省“十五”和“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现有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2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人、江西省省级人才9人。学科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以及3个低碳生态能源系统工程科研教学基地和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地,是江西省系统工程学会的挂靠点。近5年,流动站导师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国家级重点、一般项目近40项及一大批省部级研究课题;在UTD24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指定重要期刊等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获省部级奖励20余项。目前在站博士后8人,其中进站4人,出站3人;2023年博士后获得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的资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
2.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系统动力学、资源与环境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源与科技管理、金融管理与金融投资、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区域与产业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联系方式:
负责人:徐兵 ?
联系人:江蓉
电话:0791-83968409 ?
邮箱:jiangrong@
网址:sp***.cn[点击查看]
04、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于南昌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2014年获批,拥有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化学学科是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是首批江西省5星级专业,ESI全球学科最新排名进入1.7‰。主要围绕铁电化学、能源转换与存储、绿色合成与催化、无机稀土化学、生物与制药等领域开展研究。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1人,其中教授66人,副教授4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6%,在读研究生767人。流动站现有教学研究人员100多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8人次(含青年人才),博士生导师20余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科研项目100项,项目经费5000余万元。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
2.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铁电化学。
3.联系方式:
负责人:蔡琥
联系人:王琳 ?
电话:0791-83969514 ?
邮箱:wangwangmumu@
网址:ch***.cn[点击查看]
05、化学工程和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获准设立,致力于成为江西省化学工程与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现拥有江西省资源与环境催化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分子及应用催化重点实验室、南昌市稀土化工新材料开发及利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锂动力电源及应用研究平台。流动站目前拥有实验室面积3000余平方米,3000万元以上先进测试仪器,配备了较为齐全的图书资料和数字化资源;现有国家级人才近10人,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0人。近5年来共招收博士研究生40余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超过50项,企事业委托项目60余项,课题经费超过3000万元;授权技术发明专利近100项;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各类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项。流动站立足江西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
2.研究方向:催化与新能源、资源与环境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与工艺。
3.联系方式:
负责人:张荣斌 ?
联系人:王琳
电话:0791-83969514
邮箱:wangwangmumu@
网址:ch***.cn[点击查看]
06、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于2009年,依托资源与环境学院、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流域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江西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是流域碳中和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32名,博士生导师21人。拥有先进的实验装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实验基地总建筑面积18598m2。近5年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科研项目50余项,项目经费超过5000万元。获得省部级奖十多项。
2.研究方向: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与污染防治、流域碳中和、减污降碳协同关键技术与装备。
3.联系方式:
负责人:石磊
联系人:曾艳、张旋敏
电话:0791-83969583
邮箱:zihuan@
网址:zh***.cn[点击查看] ?
07、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于2007年,依托于南昌大学先进制造学院。设有江西省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重点教学研究平台。机电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获批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南昌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重中之重学科、江西省优势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9人,国家级人才1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承担“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课题经费超过了2000万元。近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7项。国家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如:南昌大学铁道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铁道部高铁轨道检测技术,2009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研究方向:机器人技术、机械表面界面行为与控制、新能源汽车和高铁检测、制造过程管理信息化等。
3.联系方式:
负责人:艾凡荣
联系人:熊晨曦 ?
电话:0791-83969622
邮箱:xcx@
网址:jd***.cn[点击查看]
08、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于2014年,是江西省第一个力学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依托于南昌大学工程建设学院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工程力学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和南昌大学先进制造学院材料加工工程研究所、高等研究院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力学学科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先后列入江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示范硕士点。2005年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成为江西省首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又成为江西省首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7年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形成包括力学本科-力学硕士-力学博士-力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大楼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2004年以来总共投入2300多万元,购置了各种先进的力学实验设备。在学科队伍建设上,南昌大学力学学科形成了国家级人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创新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学者为学术骨干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2.研究方向: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应用力学与工程结构、流体力学、计算力学。
3.联系方式:
负责人:张纯 ?
电话:18979135339
邮箱:zhangchun@
网址:gc***.cn[点击查看]
09、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称流动站)于2007年获准设立,是我省医学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对我省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流动站主要依托学科为南昌大学临床医学学科,该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和教育部部省合建南昌大学对接产业发展优势学科。流动站以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等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和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以及归属于南昌大学的多所科研机构为基地,拥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个江西省协同创新中心,42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江西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流动站设立至今,逐渐形成了一支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其中包括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9个,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22人,江西省部级人才6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3人,专家66名。流动站设立以来,培养了一批优秀医学科技人才,为我省临床医学学科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我省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流动站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宗旨,每年面向省内外招收与流动站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一致的优秀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鼓励省内外本领域的科技人员围绕临床医学领域的前沿方向和国家以及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研究。
2.研究方向:内科学(心血管、消化、血液、呼吸、内分泌等)、外科学(烧伤、泌尿、肝胆、心胸、矫形等)、神经病学、病理学、影像学、肿瘤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妇产科学。
3.联系方式:
负责人:潘秉兴
联系人:陈莉
电话:0791-86362537
邮箱:xuhuishan@
网址:jx***.cn[点击查看]
10、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14年获批设立,由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发展,2006年获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18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是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先后获批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西省南昌大学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等6大学术平台,现有博士生导师21人。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国家级人才3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1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2人,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4人,江西省部级人才7人,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江西省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高校“十大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4人,江西省教育系统师德标兵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百名优秀思想政治教师”2人,江西省高校金牌青年教师(教学名师)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3人。近10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0余项,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0篇,出版专著39部,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文件采纳30余项,获省级优秀成果奖28项。
2.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3.联系方式:
负责人:雷振文 ?
联系人:陶颖怡
电话:0791-83969447
邮箱:mkszyxy@
网址:sz***.cn[点击查看]
11、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12年获准设立。依托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拥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和水产养殖学四个本科专业。人才队伍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更加合理的学科队伍,其中国家级人才6名、国家海外专家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名(其中1名副主任委员)、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近5年来,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00余人。近5年来,学院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科技部2030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2项、农业农村部重点项目1项、“十三五”、“十四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各类项目200项以上、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新品种2个、江西省地方标准5项。发表包括Science和Nature子刊、PNAS在内SCI论文50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项,派出江西省科技特派员30余人。
2.研究方向:衰老与健康、植物学、水产养殖学。
3.联系方式:
负责人:夏斌 ?
联系人:黄娴
电话:0791-83968261 ?
邮箱:huangxian@
网址:bi***.cn[点击查看]
12、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于2023年。该流动站依托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江西省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哲学系肇始于原江西大学哲学系,自1958年招收哲学专业本科生,至今已有65年的办学历史,盈科而进;1984年开始招收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2006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进哲学系获批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2021年进入国家级哲学一流本科建设行列,2023年获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是祖国中部哲学系中宋明理学研究、现象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规范伦理学研究等领域的重镇。学科布局完备:学科方向体系健全,目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5个二级方向招收与培养博士生。在全面推进各学科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优势方向。师资引育强劲:获批博士点以来,在引育留用基础上,师资实力愈来愈强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潜力十足。专任教师从22人增长到37人,其中教授10人,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人,副教授11人,讲师16人。师资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学科方向带头人与学科领军人才逐年递增。平台建设完善:现有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另有哲学研究所、道德与宗教研究所、熊十力新儒学研究所、韩国文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江西省哲学学会秘书处设在哲学系。2021年,南昌大学又成立“宋明理学研究中心”。
2.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
3.联系方式:
负责人:詹世友
联系人:张新国
电话:0791-83862915
邮箱:zhangxinguo212@
网址:rw***.cn[点击查看]
13、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于2023年。该流动站依托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舆情监测与治理研究中心”、江西省重点智库“江西省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中心”3个高层次平台,以及“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专业委员会”二级学会。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前身为江西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58年6月,是新中国创办较早的新闻学科办学点之一。现为江西省唯一一所与省委宣传部“部校共建”的新闻学院,同时也是江西省唯一一所高校中国新闻奖评选报送单位。
南昌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是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于2018年获批,系江西省唯一一个该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现形成了中央苏区红色新闻事业、传播政治经济学、网络舆情、红色文化传播、影视传播、慈善传播等优势特色领域。近些年来,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重点项目、中宣部特别委托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荣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十余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18篇研究报告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实现成果转化,形成与国家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切实对接。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一支学科、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学术训练系统的教师队伍,国家级人才、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教育部创新创业优秀导师、全国广播影视“百优理论人才”,省部级人才等。
2.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论、网络与新媒体、红色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政治传播、文旅传播、媒介社会学、家庭传播等。
3.联系方式:
负责人:陈信凌
联系人:杨雪
电话:0791-83968721
邮箱:shirleyyang@
网址:xw***.cn[点击查看]
14、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南昌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和南昌大学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院于2023年获批设立。基础数学硕士点是江西省首批硕士点之一,2013年自主设置“管理数学与决策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021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学科为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目前有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6人。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40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16项,主持国家部委项目3项(科技部重大专项2项,国家人才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7项(重大仪器专项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级人才项目2项),各类省级人才项目19项。目前有国家级平台3个(空间信息智能感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平台2个(江西省网络空间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智慧城市重点实验室),校级学科平台1个(南昌大学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场地、设施与制度完备,专业书籍资料齐全,数据库与数字资源充足。
2.研究方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数据科学。
3.联系方式:
负责人:汪祥
联系人:张文咏 ?
电话:0791-83969507
邮箱:zhangwenyong@
网址:sm***.cn[点击查看]
15、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23年获批设立,拥有空间信息智能感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聚变能与信息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微尺度交叉科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地球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流动站主要围绕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等离子体,微纳光学与光子学,低维结构的光电性质,相对论、引力与宇宙学,以及量子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方向开展研究。流动站现有教学科研人员65人,包括教授20人,其中,省部级以上人才 11 人次,三年来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 172 人,现有在读研究生203人。流动站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3项,项目经费3000余万元,发表SCI/EI 论文 466 篇,获批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1项。
2.研究方向: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等离子体,微纳光学与光子学, 低维结构的光电性质,相对论、引力与宇宙学,以及量子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
3.联系方式:
负责人:张深根 ?
联系人:曾蔷 ?
电话:0791-83969553
邮箱:zqiang@
网址:sp***.cn[点击查看]
16、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于2023年,是江西省首个水利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于南昌大学“流域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尾矿库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鄱阳湖流域绿色崛起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力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教平台。本博士后流动站依托的南昌大学水利工程学科经过80余年的发展,拥有江西省唯一的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新师资队伍雄厚,拥有各类省级以上人才45人次,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周创兵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近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青、面上项目及其他国家部委项目等40余项,各类项目研究经费累计到账近8000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3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培养国家级人才5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0余人;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省级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21篇、省部级研究生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奖20余项。
2.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与岩土工程、水资源与水环境、水力学与河湖治理等。
3.联系方式:
负责人:蒋水华
电话:0791-83969649
邮箱:sjiangaa@
网址:gc***.cn[点击查看]
17、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称流动站)于2023年获准设立,流动站主要依托单位为基础医学院。学院现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各1个。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引进与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人才7人、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省部级人才30人。近五年,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余项,其中杰青1项、重点项目2项、优青1项,经费总计达4000万元以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其中SCI一区论文50余篇,SCI二区论文150余篇;学院教师共获得江西省“三大奖”9项,其中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2.研究方向:基础医学、再生医学与生殖生物、神经系统与疾病、实体肿瘤分子靶向、结构生物与药物研究、细菌与免疫。
3.联系方式:
负责人:高典
联系人:查梓彤
电话:0791-86360762 ?
邮 箱:zhazitong@
网址:sb***.cn[点击查看]
18、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简介:南昌大学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23年获准设立,主要依托单位为南昌大学药学院。药学学科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是生物医学与大健康领域创新建设重点学科,是部省合建对接产业发展优势学科。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及专业学位硕士点,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6.29‰,药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流动站拥有生物工程药物及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药理学、药物靶点与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等12个高水平研究技术平台。有激光共聚焦、液质联用仪、核磁等大型仪器,总值约1.2亿元,各类实验室总面积达到14300平方米。流动站拥有一支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其中包括著名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任名誉教授,国家级人才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江西省级人才13人,博士生导师23人。流动站近五年承担各级各类课题28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9项,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研究方向:药理学、临床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
3.联系方式:
负责人:夏春华
联系人:熊雪雪
电话:0791-86361839
邮箱:ncdxyxy2002@
网址:yx***.cn[点击查看]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mp***com[点击查看]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资讯请关注高才博士后微信公众号(微信号:bshjob)。
附件/来源打开异常提示
附件下载异常:因平台URL协议兼容性原因,公告正文附件材料可能存在无法下载情况,届时您可复制附件链接并新建页面打开查看。
来源链接打开异常:若文中“来源链接XXX”无法正常打开,属内容来源网站异常情况,本平台无法监控处理,如有需求,可持续关注相应链接修复情况。
[我要纠错]
公告热度
解锁详细分析
该公告在同类公告中的热度为 ***,目前已有 *** 对其非常感兴趣
重要风险提示:如招聘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向求职者提出收取押金、保证金、体检费、材料费、成本费,或指定医院体检等,求职者有权要求招聘单位出具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许可证明材料,若无法提供相关证明,请求职者提高警惕,有可能属于诈骗或违规行为。
相关招聘信息:
[江苏其它]阅美测量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外勤技术工程师(2025-03-20,其它)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铜北中学 2025招聘教师(2025-03-20,其它) [江苏其它]阅美测量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销售助理(2025-03-20,其它) [江苏]扬州大学 2025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2025-03-20,其它) [南昌]南昌大学 2025招聘博士后(2025-03-20,其它) [杭州]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崔维成科研团队 博士后(2025-03-20,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