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信息由高校人才网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高校人才网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职位:项目博士后工作人员
发布时间:2025-04-22
工作地点:北京
信息来源:高校人才网
职位类型:全职
职位描述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2025年招收项目博士后公告
共计4个岗位,招 若干人
科研资金 五险一金
基本信息
发布时间:2025-04-21
截止日期:2025-05-15
学历要求:博士研究生
公告详情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由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部直接领导、考古研究所业务指导的专业实验机构。2024年12月,实验室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建设单位。实验室党的建设,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负责。根据事业发展需要,2025年实验室公开招收项目博士后工作人员若干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申报方向
合作导师&研究方向明细表(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二、经费待遇
1.基础经费:依托实验室及合作导师项目培养,经费标准每人每年12万元。同时,实验室以每人每年6万元人民币的标准配套研究经费。资助期为两年。
2.享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
3.博士后在站期间提供实验室、办公室、图书资源和数字资源;支持申报社科基金、博士后基金资助和流动站举办全国性的博士后论坛、博士后调研活动。
4.入站后可按程序认定中级职称,同时将岗位等级定为专业十级,时间自入站当月起算。
三、申请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居民),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
2.年龄在35岁以下(含35岁),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3.具有博士学位且相关专业学术背景、较突出的科研能力和工作业绩,较高的外语水平,无科研失信情况,能适应专业研究,身体健康。除符合基本条件外,申请人一般应于博士期间以独著或第一作者、通讯或第二作者(博士生导师为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至少2篇学术研究论文;无论文发表者,博士毕业论文应被评为“优秀”。核心期刊范围参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大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
4.拟进站人员要求3个月内办理进站手续。在站期间须脱产全职从事研究工作,不招收在职博士后。须在进站后1个月内将本人干部人事档案和党组织关系(非中共党员除外)分别转入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5.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6.符合国家及本单位博士后管理相关规定。
四、申报材料
1.项目博士后申请表(附件1);
2.能代表个人学术水平、近2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电子版);
3.博士后研究计划(不超过3000字);
4.个人简历(含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科研成果等);
5.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或博士毕业证明;
6.代表性学术论文或科研成果清单;
7.2位专家推荐信(本人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和同领域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附件2);
8.身份证正反两面扫描件。
五、申报程序
本次申报截止日期为2025年5月15日。请将上述申报材料电子版发送至lsy-zhaopin@,并在邮件主题上注明“申请2025年项目博士后材料-姓名-研究方向”,同时需寄送一套纸质版材料,寄送材料不再退回。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执中楼706房间
联系人:王老师、朱老师
联系电话:010-87421801、87421909
邮政编码:100101
附件:1.项目博士后申请表
2.专家推荐信
中国历史研究院人事处
考古研究所科研处
2025年4月16日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r***.cn[点击查看]
?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资讯请关注:
【高才博士后】网站→bo***com[点击查看]
【高才博士后】微信公众号→微信号:bshjob
附件/来源打开异常提示
附件下载异常:因平台URL协议兼容性原因,公告正文附件材料可能存在无法下载情况,届时您可复制附件链接并新建页面打开查看。
来源链接打开异常:若文中“来源链接XXX”无法正常打开,属内容来源网站异常情况,本平台无法监控处理,如有需求,可持续关注相应链接修复情况。
[我要纠错]
公告热度
解锁详细分析
该公告在同类公告中的热度为 ***,目前已有 *** 对其非常感兴趣
重要风险提示:如招聘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向求职者提出收取押金、保证金、体检费、材料费、成本费,或指定医院体检等,求职者有权要求招聘单位出具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许可证明材料,若无法提供相关证明,请求职者提高警惕,有可能属于诈骗或违规行为。